“渴望读书的大眼睛”:一个女孩怎样点亮千万人的希望
那双穿透黑暗的眼睛,唤醒了什么?
你还记得那张照片吗?破旧的教室里,一个手握铅笔的小女孩,用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直击人心。1991年,摄影师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拍下这张名为《我要上学》的照片,没想到它成为了中国希望工程最具标志性的形象。
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背后,一个名叫苏明娟的普通女孩不普通的故事。她的童年充满饥饿与贫困——弟弟饿得想喝喂猪的粥,母亲不得不在粥里撒糠阻止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读书对她来说简直是奢望。但这双大眼睛里闪烁的光芒,却意外改变了她的命运,也唤醒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心。
从受助者到助人者:爱的奇妙循环
希望工程的援助像一束光照进苏明娟的人生。照片发布后八个月,希望工程收到的捐款高达一亿元!许多人不仅捐款给项目,还专门写信寄钱给她本人。大学生凑出生活费,退休老人拿出养老金…这些温暖的举动让这个差点辍学的女孩得以继续学业。
但你知道吗?过度的关注也曾让年幼的苏明娟倍感压力,中考失利后一度想放弃。是父亲的话点醒了她:”我们受了别人这么多恩情,你只有读下去,才有能力回报。”这句话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。
2002年考入安徽大学后,她就开始反哺社会——捐出全部生活补贴,靠勤工俭学维持生活。职业后第一份工资也全部捐出,完成了从”受助者”到”资助者”的华丽转身。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,如今正帮助更多孩子实现读书梦。
大眼睛的当代意义:教育改变命运
今天的苏明娟已不再是照片里那个小女孩,而是党的二十大代表、银行团委副书记。她设立了”苏明娟助学基金”,募集近五百万元,援建7所希望小学,资助775名大学生。2006年,她甚至拍卖了那张改变命运的照片,将30.8万元全部用于西藏的希望小学建设。
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告诉我们: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!从”没学上”到”有学上”再到”上好学”,中国教育的每一步进步,背后都有无数像苏明娟这样的故事。她说:”我们这批受到希望工程资助的孩子,如今长大成人,最懂得爱的意义。”
当我们回望那张照片,看到的不仅一个女孩的成长,更一个民族爱心的传递。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,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进步的生动注脚。现在,轮到我们把这份希望传递下去了——你的第一次爱心捐赠,是在什么时候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