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·桃夭》是一首经典的贺新婚诗,出自《国风·周南》。它以桃花起兴,赞美新娘的秀丽贤淑,并祝福她婚姻美满、家庭兴旺。全诗三章,语言明快,情感真挚,是《诗经’里面极具代表性的篇章其中一个。
原诗内容
> 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
> 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
> 桃之夭夭,有蕡其实。
> 之子于归,宜其家室。
> 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。
> 之子于归,宜其家人。
逐章解析
1. 第一章:以花喻人,赞新娘之美
桃花茂盛鲜艳(“夭夭”形容生机勃勃,“灼灼”指光彩耀眼),比喻新娘青春秀丽、光彩照人。
这位姑娘出嫁(“于归”即出嫁),定能使家庭和顺美满(“宜”意为和睦顺遂)。
2. 第二章:以果喻人,祝多子多福
桃树果实累累(“蕡”音fén,指果实硕大繁荣),象征新娘未来多子多福、家族人丁兴旺。
重申新娘能令家庭和睦快乐。
3. 第三章:以叶喻人,祈家庭昌盛
桃树枝叶繁茂(“蓁蓁”音zhēn,形容茂密),寓意新娘为家族带来生机,使家业兴旺。
强调她能使整个家族和谐顺遂。
核心主题与象征
全诗以桃树为线索,通过花→果→叶的生长经过,比喻婚姻的美好、繁衍与繁荣,层层递进,寄托了对新娘从青春秀丽到家族兴旺的完整祝福。
反复强调“宜其室家/家室/家人”,突出周代对女性“德性”的重视——新娘不仅秀丽,更需具备经营家庭、和睦亲族的品德与能力。
文化影响
1. “桃夭”成为婚姻祝福的典范:
后世以“桃夭之喜”贺新婚,“宜室宜家”成为称赞女性贤惠的成语。
2. “逃之夭夭”的演变:
现代成语“逃之夭夭”(谐音“桃之夭夭”)已无原诗意境,仅借音表示逃跑,与原意无关。
3. 文学传统之源:
以桃花比喻美人(如“人面桃花”)、以植物寄托生活延续的手法,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。
深层内涵
《桃夭》不仅是一首婚嫁赞歌,更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价格观:
现代解读
今日读《桃夭》,既可体会其纯粹美好的情感,也需辩证看待其中对女性角色的传统期待。但不可否认,它仍是中国文化中对婚姻家庭最温暖的祝福其中一个,传递着大众对快乐生活的永恒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