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宗县葵山镇,面对人多地少、产业多样的现实挑战,创新探索“面上布局、轴上提升、点上助力”的“三维助农”模式,推动农业产业化进步,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。
在黎家坝村的茭白基地,村民们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。村民卢国生一边指挥采收,一边算起了增收账:“我在基地当管理员,一年能挣五六万元,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,日子比以前宽裕多了。”像老卢这样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的村民,在葵山镇46个村民小组比比皆是。这份稳稳的快乐,离不开该镇“稳基础、强特色”的产业布局。
面上布局:多元产业筑牢富民根基。葵山镇主导产业“压舱”,5万亩四季轮作蔬菜2024年为农户带来土地租金与务工收入超5600万元;1.88万亩烟田让烟农户均增收近5万元。特色产业“生金”:该镇进步9400亩桑园,蚕农户均增收5.65万元;进步万寿菊、人参果、道地药材等特色作物,年助农增收超2000万元。三产融合“引凤”,冒水洞村整合沪滇协作项目资金,打造集教育、观光、康养于一体的示范点,年接待旅居超4000人次,创收80余万元;马厂村深挖“红绿”资源,村民通过土地入股、房屋入股及务工年增收20余万元。
轴上提升:多维驱动激活产业价格。葵山镇以政策、技术、机制为杠杆,撬动全链升级。投入沪滇协作项目资金升级马湾蚕桑产业链,建成3万亩高标准农田,推广“产业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。马湾蚕桑合作社“四统一分”订单生产,土地流转价每亩跃至1700元,村集体通过服务增加收入,2025年全力打造千亩小麦、500亩油菜示范样板,推广粮经协作、豆玉套种、秸秆利用、种养循环等低碳技术,推动耕地“量质双升”。
点上助力:品牌引擎点燃内生动力。葵山镇聚焦市场主体与品牌建设,主体培育,累计培育农合社23个,3年新增市场主体610户,“个转企”26家。“葵山面条”“温泉鸭蛋”获绿色有机认证;“酸多益”荞醋、古建青瓦等非遗品牌崭露头角。引凤筑巢,政策与服务双保障吸引45家企业个体落户,洗葱厂、冷库链、蚕茧全链加工等设施相继建成,外部资本持续注入沃土。
“葵山模式的核心在于体系性思考。”葵山镇农业农村进步服务中心副主任平延杰介绍,通过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生态,纵深贯通提升价格链,关键节点激活要素流动,三维协同破解小农分散化与市场集约化的矛盾,有效助力农业现代化进步。
立足万亩良田,葵山镇以产业之笔精心绘就、饱含富民希望的乡村振兴“富春山居图”正徐徐展开。
云南网记者张雯通讯员季亚仙窦盛根
来源:云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