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种植白菜(小白菜)因其生长周期短、产量高而广受欢迎,但高温多雨的环境也容易引发病虫害和生长障碍。为确保高产稳产,需从选址到采收全程精细化管控。下面内容是关键注意事项的全面划重点:
一、选址与环境调控
-
光照管理
-
每日需保证至少6小时直射光照,选择无遮挡的开阔区域,避免树荫或建筑物遮挡。
-
夏季正午阳光过强时,可采用遮阳网(遮光率30%-50%)覆盖2-3小时,防止叶片灼伤。
-
-
温度控制
-
适宜生长温度为15-28℃,超过35℃易导致抽薹或纤维化。
-
高温时段可通过喷灌降温,或搭建通风良好的简易遮阴棚,降低地表温度。
-
二、土壤准备与改良
-
土壤要求
-
选择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,避免黏重土壤导致积水烂根。
-
土壤pH值控制在6.0-7.0,过酸(pH<5.5)可每亩撒施50-80kg生石灰调节;过碱(pH>7.5)可增施腐熟有机肥或硫磺粉。
-
-
基肥施用
-
整地前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1500-2000kg(或商品有机肥500kg),复合肥(N-P?O?-K?O=15-15-15)30kg,深翻20cm使肥土混合均匀。
-
忌用未腐熟粪肥,避免烧根或引发地下害虫。
-
三、播种与密度管理
-
品种选择
-
优先选用耐热、抗病品种(如“夏帝”“热抗白”),避免早春品种夏季抽薹。
-
-
播种技术
-
条播:行距20cm,开深1-2cm浅沟,播种后覆薄土;穴播:株距15cm,每穴3-4粒种子。
-
播后覆盖稻草或遮阳网保湿,出苗后及时揭除。
-
-
合理密植
-
行距20-25cm,株距15-20cm,亩保苗2.5-3万株。过密易引发通风不良,增加病害风险。
-
四、水肥一体化管理
-
浇水规则
-
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,表土发白即需补水。夏季宜早晚浇水,避开高温时段。
-
暴雨后及时排水,防止沤根;连续干旱可沟灌润畦,水位达畦高1/2后立即排干。
-
-
分阶段追肥
-
苗期(3-4片真叶):每亩施尿素5kg+水溶肥(高磷型)3kg,促根系发育。
-
莲座期(6-8片叶):追施高氮复合肥10kg,配合叶面喷施0.2%磷酸二氢钾。
-
包心期:停施氮肥,增施钾肥(硫酸钾8-10kg/亩),提升抗逆性和质量。
-
五、病虫害综合防治
-
物理防控
-
覆盖40目防虫网阻隔菜青虫、小菜蛾;悬挂黄板诱杀蚜虫(每亩20-30块)。
-
-
生物防治
-
苏云金杆菌(Bt)500倍液防治鳞翅目幼虫;苦参碱1000倍液防治蚜虫。
-
-
化学防治(慎用)
-
霜霉病:发病初期喷施72%霜脲·锰锌600倍液,间隔7天1次,连用2次。
-
软腐病:拔除病株后,用20%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灌根。
-
六、采收与轮作建议
-
适时采收
-
夏季小白菜生长期约25-35天,叶片长至15-20cm时及时采收,避免老化影响口感。
-
选择清晨或傍晚采收,采后预冷(10-15℃)2小时再装箱,延长保鲜期。
-
-
轮作制度
-
避免连作,与豆科、茄科作物轮作,间隔2年以上可减少土传病害。
-
附:常见难题应急处理
-
雨后倒苗:立即扶正植株,喷施72%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预防细菌感染。
-
高温灼伤:剪除枯黄叶片,喷施海藻酸叶面肥修复损伤。
通过科学选址、精准肥水、合理密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,夏季白菜可实现亩产1500-2000kg。关键需把握“前期促根、中期保叶、后期稳产”的管理规则,结合当地气候灵活调整措施,确保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。